解讀孤獨癥感覺統(tǒng)合
發(fā)布時間:2012-12-18?00:00:00點擊量:154
兒童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、缺乏情感反應,語言發(fā)育障礙,行為刻板重復和對環(huán)境反應奇特為特征的疾病,大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~4例。2/3的患兒出生后即有孤獨癥表現(xiàn),1/3的患兒在一兩歲時基本正常,以后才有異常。本癥多見于男孩,男女比例為4~5:1。目前研究認為,孤獨癥是一種終生疾病。
典型病例強強,男,6歲。這個孩子長得眉目清秀,顯得很聰明,但他從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:8個月時,媽媽要抱他,他不會伸手做出期待被抱的姿勢,媽媽抱起他后,他不貼近媽媽,也沒有高興的表現(xiàn),媽媽要吻吻他,可他總是往后仰,回避媽媽的親吻,媽媽對他微笑時,他卻會很不自在地把眼光閃開;1歲時,喜歡獨自呆在一旁,或目光凝視,或獨自微笑;2歲上托兒所后,喜歡一個人走來走去,不服從老師管教,從不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;3歲以后,強強很少與小朋友交往,不肯主動與人接近,也不喜歡別人來接近他。
近來,強強常常獨自喃喃自語,別人既聽不清,也聽不懂他在說什么,他偶爾開口,也是你我不分。強強玩玩具也和別的孩子不一樣,他對會旋轉的東西有一種特殊的興趣,特別喜歡玩,如陀螺、杯蓋等,總是愛不釋手,且不許別人碰,如果誰動了他喜歡的玩具,他就會大吵大鬧。他不僅喜歡玩,而且特別喜歡看,如吊扇、排風扇等,還要一會兒開,一會兒關,每次媽媽帶他去商店,他總要看看是否有吊扇,還要千方百計尋找開關。像強強這種在兒童早期就出現(xiàn)的以社會交往障礙、語言交流障礙和行為奇特為主的疾病,就屬于“兒童孤獨癥”。
孤獨癥的病因迄今未明,可能的原因包括:遺傳因素患兒的兄弟姐妹發(fā)生本病的幾率較其他人要高,單卵雙生的雙胞胎的同病率更高。研究還表明,41%的患兒有一種不正常的染色體(長y染色體),而他們的父親和兄弟也有這種染色體。以上兩點說明,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。器質性因素本癥患兒有圍產期損傷史者較正常兒童多,如早產、難產、窒息、產傷等。出生后患過腦膜炎、腦炎、腦外傷者,發(fā)生本病的幾率較高。近年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本癥患兒第四腦室擴大,小腦蚓部發(fā)育良,腦干明顯變小。環(huán)境因素有人認為,早年生活環(huán)境中缺乏豐富和適當?shù)拇碳ひ约吧鐣袨榉矫娴慕逃?,也是發(fā)病的重要因素。長期處在單調環(huán)境中的兒童,往往會用重復的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,而對外界環(huán)境不感興趣。臨床表現(xiàn)社會交往障礙孤獨癥患兒均不同程度地有“對親人不親,對陌生人不生”的特點。他們不會望著媽媽的臉微笑,與人交往時沒有“眼-眼對視”的特征,而且缺乏面部表情。在不舒服時,他們不會找親人尋求安慰,他們也不能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,與別人建立不起感情。他們不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,寧愿一個人玩,他們拒絕親人擁抱,對親人的呼喚也不理不睬、無動于衷,對親人離去或返回均表現(xiàn)出無所謂的態(tài)度。
語言發(fā)育障礙有的孤獨癥患兒終生沉默寡言,有的患兒學說話比別人晚,講話的內容也比別人少,而且,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低下,句子稍微復雜一點,他們難以理解。他們不會以提問題的方式與人交談,更不會主動與人交談;他們不會用手勢表示“再見”,不會運用表情、動作、姿態(tài)及音調與人交流;他們不會使用代詞,或使用代詞不當,常錯用“你”、“我”、“他”。他們常重復別人說過的話(模仿言語),或常重復別人以前說過的話(延遲性模仿言語)。他們缺乏正常兒童應有的想像力,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用玩具去“開火車”、“造房子”。興趣范圍狹窄,行為刻板僵硬孤獨癥患兒對一般兒童喜歡的玩具不感興趣,而對一般兒童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卻很感興趣,尤其喜歡圓的、會旋轉的物品,如瓶蓋、杯蓋等,常常愛不釋手,可連續(xù)玩很長時間。他們會迷戀于會轉動的東西,如不停地觀看正在旋轉的吊扇等,他們要求環(huán)境固定不變,比如:要求吃同樣的菜,穿同樣的衣服,坐同一個位置,走同一條路線。他們常常雙手上舉,左右搖擺、旋轉,敲打桌子,拍打墻壁,撞頭,甚至自傷。還有的患兒對音樂節(jié)奏特別感興趣。
感知覺異常包括感覺過敏、感覺遲鈍和感覺異常。有的患兒對聲、光刺激過敏,有的患兒對疼痛、寒冷刺激遲鈍,也有的患兒有特殊感覺,他們喜歡觸摸或聞嗅一些日常用品,如光滑的墻壁和地板。智力障礙25%的患兒智力正常,25%的患兒輕度智力障礙(智商50~70),50%的患兒中重度智力障礙(智商小于50)。個別患兒雖然智力低下,但對機械記憶、計數(shù)、推算等有特長。體格發(fā)育異常孤獨癥患兒往往比同齡兒童矮小,可伴有某些發(fā)育畸形。防治由于本病是終生疾病,多數(shù)預后不良,因此,必須積極采取正確的防治措施。預防重點是加強圍產期衛(wèi)生保健,積極做好優(yōu)生優(yōu)育工作。治療以特殊教育和行為治療為主,藥物治療為輔。特殊教育重點是教患兒學會有用的社會技能,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、與人交往的能力、與周圍環(huán)境協(xié)調的能力,以及使用公共設施的能力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,以盡可能地促進患兒的社會化進程,并改善其語言功能。
行為治療對孤獨癥患兒,很難用語言實施心理治療,但是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治療。比如,家長可以把玩具娃娃抱在懷里,親一親拍一拍,對娃娃說說話,由于患兒有模仿能力,這樣可先使他們對玩具娃娃產生興趣,然后再引導其逐漸把感情從玩具上轉移到父母的身上來。還可讓患兒與同齡兒童一起游戲,通過“小伙伴”的作用,增進其社會交往,培養(yǎng)其正常的行為。通過游戲,患兒某一行為得到改善,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,使其他行為也得到改善。在游戲治療中,家長一定要注意克服焦慮急躁的情緒。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理想的藥物,現(xiàn)有藥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種癥狀。例如:氟哌啶醇可改善刻板動作,利他林可改善語言障礙,奮乃靜可改善擊行為,腦復康、腦活素可改善腦功能等。目前認為,藥治療雖然無法影響患兒的病程,不能提高患兒的認知能力,也不能使患兒建立正常的行為,但可使患兒更適應環(huán)境,易于管理。
總之,通過特殊教育、行為矯治和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,孤獨癥患兒的癥狀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的。